后疫情时代我国就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莫龙
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新一轮科技革命给我国就业创业带来新机遇和新挑战
以工业自动化、互联网工业化、产业融合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迅猛发展,重点关注人工智能、清洁能源、量子信息、3D打印、智能制造、虚拟现实、生物医学技术、新材料科学等。 发展正在重塑新一轮社会经济格局,并以爆发式、网络化方式快速渗透到经济社会生活中。
新一轮科技革命涉及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几乎涵盖制造、信息、金融、安全、教育、医疗、能源、生活服务等所有行业和领域。 它将重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 以及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也对就业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科技创新对就业的影响既包括“就业创造效应”、“就业替代效应”和“就业转型效应”,三种效应叠加在我国劳动力市场上。
从创造就业效应来看,技术革命带来的智力创造就业效应主要是通过智力提高生产率,降低产品成本和价格,扩大产出,从而促进国民收入增长,创造就业机会。
新技术的发展将为就业市场带来积极变化,催生一批新模式、新业态,带来新兴产业发展和经济加速增长,直接创造新的就业需求,科学研究、技术发明、创业设计、产品研发工程师、程序员、文化创意人员、教育、管理顾问等领域人才需求增加。
从就业转型效应来看,过去10年全球劳动力市场的重大变化之一就是互联网平台就业人数的大幅增加。 互联网平台将“工作”细分为具体的“任务”,通过“众包”的方式提供给众多工作者。
以信息技术和“众包”为基础的互联网平台,大大降低了生产服务和市场交易的成本,服务半径扩大到地区、全国乃至全球。 大量工人、甚至是跨时区工人的参与,使得企业能够快速完成工作任务,从而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 互联网平台岗位具有劳动关系松散、进出自由、工作时间灵活、自主性强等新特点。
新技术革命将调整优化劳动力市场岗位需求结构,一定程度上缓解普工需求过剩问题,为高校毕业生创造更多、更优匹配的就业机会。 但同时,这也会对人力资本带来挑战。 更高的要求。
如果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改革不能及时跟进,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模不能扩大,就业难问题仍将难以解决。 此外,复合型、技术技能型、创新创业型人才严重短缺,技术型失业与高层次人才短缺的矛盾将并存,技能结构的矛盾将进一步激化。
同时,新技术的发展意味着资本有机构成的增加。 如果技术差距和收入分配的马太效应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劳动力市场的分层结构可能会出现新的两极分化,导致部分劳动者被边缘化。 化和相对贫困。 这将对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的发展目标产生负面影响。
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对就业的影响日益显现
人口因素是影响就业的重要因素,劳动力供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就业状况。 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和深化将对就业格局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涉及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 影响总量和结构; 有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 有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
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接近2.5亿,占总人口的17.8%; 到203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3.65亿,占比超过25%。 与发达国家“边富边老”、“先富后老”不同,我国刚进入老龄化社会时,处于“先富后老”的状态。 当2026年老龄化社会到来时,我国依靠其目前的一些经济发展趋势还很难达到“富裕”的水平,即人口老龄化进程超前于经济发展进程,这使得我国面临的风险挑战更加严峻。
老龄化是人口结构变化的过程。 老龄化带来的人力资源结构变化主要体现为青年劳动力人口减少、劳动力资源老龄化趋势明显、老年人口迅速膨胀。 这种人口结构的变化将对就业格局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受老龄化影响,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年龄持续上升。 2000年平均年龄为34.9岁,2010年增加到36.4岁,2020年增加到38.5岁以上。
劳动年龄人口中老年劳动力数量和比重持续增加。 劳动力老龄化虽然有增加劳动者经验技能积累、增强社会稳定的好处,但老年劳动力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新经验的能力较差,转行能力较差,这必然会降低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和灵活性。 尤其是在经济形势不好的情况下,一旦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下岗失业问题,老年劳动者转行、再就业的难度就会加大。 外出务工的老年工人逐渐选择返回家乡就近就业、创业。 劳动力市场城乡和区域结构将出现新的矛盾和挑战。
青年劳动力的逐步减少与劳动力市场存在的“青年需求偏好”相冲突,进而加剧了劳动力供需的结构性矛盾。 青年劳动力的减少还可能导致劳动力市场活力不足、创新意识减弱等问题。
同时,也将改变劳动者的劳动就业观念、职业选择方式、职业期望、权利意识和行动能力,对人力资源市场形成一系列更加深刻和广泛的影响。 当前,劳动力市场招工难问题日益严峻,一定程度上与青年劳动力有效供给不足密切相关。
同时,开发利用日益扩大的老年人人力资源是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必然选择,也是需要面对的直接挑战。 如何充分利用老年人人力资源,减轻社会保障抚养比压力,同时又不对就业造成较大压力和影响,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在当前劳动力供给总量仍处于较高水平的情况下,老年人力资源就业的开发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就业总量压力; 由于劳动力市场内部结构的限制,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并不能完全抵消年轻劳动力的发展。 资源减少和老年劳动人口增长的影响需要新的工作和途径。
另外,从老年人人力资源开发现状来看,我国绝大多数老年人口能够适应的劳动力市场目前仅是人力资本要求不高的岗位,老年人资源开发老年人口相对薄弱。
老年人人力资源开发受城镇化水平、经济条件、老年人口技能素质等因素影响。 同时,我国老年人口的劳动参与率也较高,说明相当一部分老年人口并未退出劳动力市场。 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应进一步规范现有老年人口就业的劳动关系,但这会对企业用工成本产生影响,影响职工收入,进一步影响其就业状况。
如何在规范劳动关系、保护老年劳动者权益、保持劳动力市场灵活性和增加老年劳动者市场需求之间取得平衡,需要更系统、更精细的政策设计。
COVID-19疫情进一步增加了外部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我国就业创业面临复杂挑战。
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实现了与世界经济的深度融合。 在全球化经济体系分工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也形成了独特的产业结构体系。
当今世界形势快速变化,世界经济结构也处于调整变革阶段。 国际竞争加剧,产业布局不断调整,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面临新一轮“洗牌”。 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动态演变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未来经济发展。
当前我国面临的最大现实是来自国际市场的系统性风险。 其中既有发达国家推动的“再工业化”带来的制造业回流,也有国际产业的转移和国际分工的重新调整。 形式上,这将对我国产业转型升级、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社会就业增加带来挑战。
2020年初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在全球蔓延。 受疫情影响和冲击,全球经济陷入严重危机,全球供应链、产业链大面积扰乱。
从劳动力市场的反应来看,国际劳工组织4月发布的《COVID-19疫情与工作世界:最新评估与分析》指出,全球81%(约33亿)劳动力已收到强制性或建议的工作场所限制。 受封城政策影响,失业人口增加规模将大幅增加。
新冠病毒疫情全球暴发,带来世界经济发展格局变化,成为我国当前经济发展外部环境最大的不确定因素。 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将成为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常态。 与以往相比,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范围更广、强度更大。
世界经济环境和国际市场环境的剧烈变化,必然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一定影响,进而影响就业领域。
其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将对外贸型企业产生直接影响。 海外订单断崖式下降,可能导致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短期内经营困难,从而造成就业减少;
另一方面,新冠病毒疫情持续蔓延将进一步抑制服务业消费市场需求,而我国服务业是就业的主要吸纳主体。 疫情将对服务业不同行业、不同群体类型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疫情的影响以及疫情发展的不确定性,也将在较长时期内对我国就业增长和就业结构调整产生更广泛的影响。
从目前的调查监测情况看,外部环境对就业总量的实际影响有限、可控。 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经济和劳动力市场的回旋余地和承压能力依然巨大,国内产业结构较为完善,消费需求总量和基数较大。
但从长远来看,这种全球范围内预期的经济发展下滑和结构调整,必然会带来资本和劳动力市场的深刻变化,导致我国就业结构深刻调整。 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将对我国就业形势产生深刻影响。 影响会逐渐显现。
与此同时,我国就业形势如何适应这一重大变化? 如何主动合理配置、高效利用人力资源,发挥主动作用,赢得新的比较优势,为我国在新一轮全球竞争中获胜? 机遇也是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当前的就业政策和就业服务应该是最强时期之一。 我们相信,有党中央的高度重视,有新发展理念的引领,有政府、职工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能够克服暂时的困难,争创世界第一。世界就业走出低谷,实现更加全面、更高质量的就业目标。
本文摘自深圳创新发展研究院《2020年中国改革报告》就业工作报告。 原文已删节。 作者莫蓉是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编辑排版 | 林美丹
《中国改革报告2020》更多精彩内容
点击下面的链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intoo.cn/html/tiyuwenda/3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