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肌酸是一个例外。 它是为数不多的有效补品之一,也是我推荐的补品之一。 同时,日常饮食很难满足,不像蛋白粉,所以如果只允许选择一种补充剂,我会使用肌酸。
我们知道,训练时肌纤维的损伤是其在后续休息时恢复和生长的前提,而损伤的程度与你的训练能力密切相关。
肌酸可以在体内转化为ATP,快速提供能量,让你在训练时举重或做更多组数,从而显着提高训练能力。
所以肌酸的作用虽然不是直接获得肌肉增长,但是它可以让你训练得更好,这就是它作为补充的最大价值。
肌酸如何发挥作用?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了解肌酸和ATP的转化过程。
我们都知道ATP是体内主要的“能量货币”。 我们体内的供能物质,无论是葡萄糖、脂肪还是蛋白质,当需要提供能量时,都需要先转化为ATP,才能被细胞所利用。 被利用。
肌酸的主要功能是在体内快速重新合成ATP以提供能量。 因为肌肉细胞中储存的ATP量很少,在剧烈运动时会在几秒钟内被消耗掉,然后身体才能源源不断地产生ATP。 非常重要的是,高强度运动过程中消耗的 ATP 可以由磷酸肌酸重新合成,磷酸肌酸是肌酸的有效形式。 这就是肌酸作用的生化原理。
因此,补充肌酸对于高强度力量训练意义重大,但对于涉及有氧供能系统的有氧耐力运动帮助不大。
事实上,当体内ATP浓度较高时,它会在肌酸激酶的作用下转化为磷酸肌酸并储存起来。 这是一个双向过程,但我们将在本文中跳过此过程。
因此,服用肌酸后,肌肉工作会有充足的燃料,训练者的力量会增加,他可以举起更重的重量,并且可以做更多组数,这意味着更高的训练量,从而带来更好的训练表现和增肌效果。
为什么要额外补充肌酸?
肌酸 C4H9N3O2 是一种含氮有机酸。 我们的身体可以依靠精氨酸、甘氨酸和蛋氨酸来合成肌酸。 另外,我们还可以从日常食用的鱼、肉中直接获取一些肌酸。
虽然体内储存的肌酸量不多,但成人体内平均有80-130克肌酸,其中95%储存在骨骼肌中。 在静息条件下,约 60% 的肌酸以磷酸肌酸的形式储存。
既然体内肌酸储备如此之多,那么补充肌酸有什么好处呢?
因为肌酸消耗不多,很难从细胞中逃逸,所以可以简单理解为肌酸储备就是电池。 如果电池做得更大,它的容量和充放电速度就会加快。
所以肌酸是一种长效补充剂。 长效是指需要持续服用。 一般来说,我们体内的肌酸含量通常在120mol/kg肌肉干重的范围内。 当体内磷酸肌酸的酸储备比平时高15-30%,接近肌酸含量上限160mol/kg肌肉干重时,才会出现更明显的效果。
正常情况下,人体通过内源合成和饮食摄入(各约一半)以约2g/天的速度代谢和补充肌肉中的肌酸。 应添加大约 5 克肌酸。
如果靠日常饮食来补充肌酸,比如瘦猪肉,肌酸含量就比较高,比牛肉高,但也只有5g/kg。 而且肌酸不耐高温,在烹饪过程中会损失一些。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每天吃一两公斤猪肉来补充肌酸并不是一个现实的选择,所以运动强度比较大的健美运动员最好服用肌酸补充剂。
如何服用肌酸?
服用肌酸有两种常见方法。 一种是补充剂制造商推荐的“休克期”,即20g分为每天4次,持续一周,之后是每天5g。 对于大多数爱好者来说,我不推荐这样做。 该方法是因为一次能够吸收的肌酸量实际上是相当有限的,所以多余的肌酸只是被代谢掉,并没有额外的好处。
第二个我推荐的是每天服用5克,这样可以减少浪费,并逐渐提高体内的肌酸浓度,在三到四个星期内慢慢达到最高值。
那么为什么会有“影响期”这个概念呢?
供参考,为什么牙膏广告总是挤出一条长条来覆盖整个牙刷?
其实我们知道刷牙最多1/3的牙膏就够了,对吧? 同样的道理也是如此。 这只是厂家为了促销而采取的小伎俩。
研究表明,当大量摄入外源性肌酸时,体内肌酸的合成会受到抑制,但只要停止摄入肌酸,体内的合成就会恢复,所以可以服用肌酸6-8周后,停止约2周,然后重新开始循环。 即使在停药期间,体内肌酸浓度也会持续一段时间,因此无需担心停药后立即体力明显下降。
我们之前说过,肌酸不耐高温,需要用不高于40度的水清洗。 同时,由于肌酸储存水分,因此在服用肌酸的同时需要额外喝500ml以上的水。 如果水分摄入不足,可能会引起肌肉痉挛,这是肌酸唯一的危害。
这就是为什么服用肌酸后肌肉会变得更大,正是因为肌酸可以让肌肉细胞储存水分。
另外,肌酸最好与蔗糖或葡萄糖一起服用,吸收率会增加。 一方面,肌酸的味道略带苦味,另外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葡萄糖刺激胰岛素分泌后,可以增加肌酸的吸收。 吸收效率。
目前对肌酸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最简单、最基本的一水肌酸形式(粉末或片剂),其作用也最明确。
最后,一般来说,这些简单的补充剂的利润率并不高,因此补充剂制造商通常喜欢在其中添加一些额外的成分,例如新镁肌酸、HMB肌酸等来制造噱头,这样更容易卖得更多高价。
但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购买最简单形式的一水肌酸就足够了。
【参考】
《体育百科全书第七卷:运动营养》罗纳德·J·莫恩主编,人民体育出版社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intoo.cn/html/tiyuwenda/3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