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中的所有共享体育场馆都在后端客户服务的监督下。青年报记者张一霖 摄
早上8点多,两位上海阿姨熟练地完成了用手机扫码的操作,走进旋转门来到健身房,她们选择了两台并排的跑步机,在辅导员的帮助下启动机器,边聊天边走在跑步机上。
如今,深城的健身房越来越多,老年人在健身房锻炼身体的情况并不少见,但对于老年人来说,在一排跑步机上却成了非常有趣的风景。这家健身房位于静安区洛川东路352弄,也是全市首家采用互联网+运动模式运营的共享健身房,开业近一个月,人气越来越高。
青年报记者 张一霖
买配菜,在跑步机上跑步当
赵阿姨被问到为什么来这里锻炼时,她说了两个字:“方便,又便宜。今年2月,无意中从电视新闻中得知,她所在的小区附近开了这么一家健身房,赵阿姨觉得很有意思,第二天就带着女儿来到这里,“现在我们年纪大了,基本都用手机,用微信,但是第一次来的时候,还是让女儿陪着我, 进入旋转门前如何扫码,她教了我一次,然后我自己来。”
比如这天,赵阿姨一大早就去小菜市场买小菜和早餐,放下家里的小菜,给女儿准备早餐,然后约好“伙伴”来这里锻炼身体。她旁边的阿姨本来是在闸北公园晨练时认识的,虽然家里离这个体育馆有点远,但她愿意来这里锻炼身体。
除了方便之外,这个健身房的另一个优点是它的可负担性。无需支付定金,无需购买年卡,下载小程序后,可以随时扫码输入,而且是按分钟计费的,比如早上7点到晚上10点,每小时只需2元,非常适合老年人。
健身房里,退休的徐大爷在这里被聘为健身教练,他一直在指导老人使用这些先进的健身器材,教一位阿姨如何驾驶跑步机,如何选择节奏和时间,然后指导一位大叔合理使用伸展器材进行锻炼,“很多老年人以前都没有接触过这些健身器材, 所以他们仍然需要指导。“特别是对于那些力量器材,比如坐式胸部推举训练器,如何调整杠铃板还是很重要的。
说话间,徐叔吩咐着一位准备练兵的老者,“这四五件装备,你每件推十遍,一天的训练量差不多了,不算太多。徐大爷说:“我们老年人锻炼身体最重要的,就是尽力所能。”
据徐大爷介绍,来这家共享健身房的各个年龄段的顾客,经过几周的体验,彼此之间就达成了默契,“早上,老人来得比较多,女生和中年人一般下午来,晚上下班的年轻人来练得更多。”
据负责共享健身房运营的九汇体育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胡彦波介绍,位于洛川东路社区的健身房是目前上海第一家共享健身房,但虹口区嘉兴街也计划在瑞虹新城建设共享健身房, 而普陀区真儒街也计划将原有的市民活动中心改造成老百姓共享健身房,未来上海将有更多方便实惠的健身房。
共享体育项目的新探索
共享健身房不仅受到附近社区的老年人的喜爱,许多年轻人也对这种新的健身房模式感兴趣。一位李小姐告诉记者,在这里练几次感觉很不错,虽然她自己已经在附近的一家商业健身房做过年卡,但年卡结束后,她会转到共享健身房健身,“毕竟这里没必要申请卡, 而且充电模式更灵活,对于健身来说,还是要考虑成本的。”
胡彦波表示,开业周共享健身房整体运营良好,收费模式更具吸引力非常重要,“来这里锻炼,住户更自由,不用担心年卡性价比不高,也不用担心健身房交押金后会倒闭, 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制定健身计划。据胡彦波介绍,作为运营商,九辉体育只负责提供管理服务,健身房的经营收支由政府承担,“这也是政府对体育+互联网模式的尝试,把惠民的政策交给民。”
的确,共享健身房的消费价格比较低,健身器材很新,比较高端,据悉,健身房的装修和设备成本接近100万元。按照一般商业健身房的经营标准,很难盈利。对此,靖安区区体育局党委副书记、局长于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靖安区体育局推出共享体育馆的初衷,是为了体现政府对大众的服务,“这种健身模式,可以使我们政府为市民提供的公共体育服务更加有效、更实惠。”
据余彪介绍,这个小区的健身房本来是静安区体育局资产管理中心的办公空间,“我们觉得在这么好的地方做办公室太可惜了,应该放出去,所以我们搬迁了资产管理中心,克服了困难,把它和其他办公空间压缩了, 并腾出了这个空间。这不仅占用了商业资源,而且还允许它出现在社区居民周围。俞彪说,“健身房健身器材的购置费用来自体育彩票公益基金,包括我们社区健身点的器材也是用公益基金购买的。市民购买体育彩票,其实也是在为上海的体育产业做贡献,从人民手中拿走,为人民服务。”
记者还在共用健身房遇到了两个来自杨浦区的女生,希望能体验一下。在俞彪看来,新的健身模式有其吸引力,但共享健身房最终服务于周边社区的市民,“其实健身房的场地要求不是很高,只要200平方米左右,建在社区里,最终服务于周边市民。现在这种互联网+体育共享的体育设施正在陆续推出,共享健身房对我们来说也是一次探索,希望未来每条街道都有这样的点。俞彪说,“现在上海提出了四大品牌,其中一个是'上海服务',体育也需要服务,就像习总书记说的,健身设施最大的特点就是让人们'近在咫尺,能用'。”
[展望]。
一半的公共运动场将配备旋转门和代码扫描仪
共享健身房只是全市共享体育设施的一部分,未来互联网+体育的场馆模式将继续推广,成为上海全民健身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7年9月,静安区交通公园附近的新马路和临汾路建成两个共享篮球场,这也是全市首次试点共享体育设施。截至2018年底,全市共有40多个共享体育场馆,2018年仅静安区就新增11个。
根据运营商九辉体育提供的数据,2018年该球场的访客总数达到29274人次,累计运动时间超过12万小时,平均每天有80人来这里打球。
进入2019年后,杨浦区首个共享球场——江浦路街体育场于3月初正式启用,长宁区、黄浦区也开始布局。而且体育场馆的种类也越来越丰富,从以前的篮球场,到现在的嘉定区增加了共享健身房、笼式足球场、羽毛球场,甚至还有一个共享网球场。负责运营共享体育设施的九辉体育副总经理胡彦波告诉记者,今年全市共享体育场馆预计达到100个,未来目标是达到180个。据统计,全市约有360个开放式公共体育场馆,这也意味着一半的场馆将配备闸机和扫码仪,加入互联网+体育模式。
在谈到共享体育设施的普及时,胡彦波分析道:“过去,政府管理的公共体育场馆发展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是形象不统一,每个社区的场地各不相同。而且,管理主要是通过人事管理,成本相对较高,账目不够清晰准确。此外,在当今社区越来越注重服务人民、关注文化产业的今天,需要一定的大数据支撑,对社区的体育人群、年龄组和消费习惯进行系统分析。“目前,根据各区县体育局和街道的需求,九汇体育将每年或每季度提供一份共享体育设施数据运营报告,体育局和街道将以这份报告为参考,对社区体育的未来发展有更清晰的分析。
对于想要使用共享体育场馆的市民来说,需要下载一个客户端,这个微信小程序打开后,它有所有共享体育场的位置、人气排名、场地条件,比如现在有多少人在球场上打球,还可以观察你的朋友现在是否在球场上打球, 可以说是一目了然。
同时,未来所有共享场馆都将无人值守,包括扫码进出场、现场租借篮球等,全部通过互联网进行智能化管理,每个场馆都有实时监控和远程转播,以解决一些问题。
位于九汇体育公司共享体育场的后台服务办公室,有一个巨大的监控屏,开放时间内从早上6点到晚上10点,全市所有共享体育场都在后台客服的监控之下。“比如,有的高尔夫球手在打球时遗落了随身物品,我们通过查看当时的监控,发现他和其他人穿错了衣服,帮他找回了失物。”
青年报记者 张一霖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intoo.cn/html/tiyuwenda/379.html